ETC正在迎来新时代。
5月底,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印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1.8亿,各省(区、市)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以上,所有人工收费车道支持移动支付等电子收费方式,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
消息一出,“ETC”立即成为当前交通领域最受关注的“宠儿”,ETC企业、支付宝、微信、各大银行等机构纷纷加入战局,对ETC的各项政策也相继出炉,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提前布局ETC,全时泊勇立潮头
作为深耕行业27年的国内最大停车场管理系统及服务提供商,全时泊对ETC停车场的战略布局开始得比想象中更早。
凭借卓越的产研能力,全时泊早在2016年就与ETC卡最大发行商之一——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技术对接,车主可凭借粤通卡,直接进出安装有捷顺设备的停车场,享受ETC通行便利。而停车场管理方也无需单独另购天线等ETC识别设备,可节约大量成本投入。
作为行业中极少数具备独立清分结算能力的企业,全时泊还抢先实现了与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各类支付介质的融合支付。
2016年年底,全时泊与民生银行合作推出的首个ETC停车场在深圳华南城顺利落地,在华利嘉电子市场和奥特莱斯购物广场,车主可直接通过ETC出入停车场,获得车主及物业管理方的高度肯定。
但在当时,技术上的落地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市场反响。受制于OBU设备的普及率和线下实施成本等原因,ETC车场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应用,车牌识别技术后来居上,逐渐成为智慧停车的绝对主流。
随着今年政策东风的利好来临,OBU设备普及率即将得到大幅提升。按照规划,2019年底全国ETC用户量将超过1.8亿。基于此,ETC也就拥有了和车牌识别技术在用户端上的同等优势,势必促进ETC从高速公路向城市内停车场延伸。
权衡“利”与“弊”,ETC停车场该如何“跃进”?
需求决定未来。无感通行、高效便捷是停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这也是停车行业不断向数字化、平台化、精细化发展的动力。
ETC本质上是一种快速识别、无感支付的通行技术,与目前市场主流的车牌识别,无感支付、授信支付、电子车牌等最新技术相比,虽然在技术领先性上不占优势,但如果政策大力支持、ETC用户量过亿的话,ETC势必成为场内停车支付管理的新势力。
那么,ETC在停车场究竟该如何“跃进”?
首先是建设成本方面。
在国家政策及银行等机构的强势推动下,车主端OBU设备有望快速落实,但停车场仍需额外采购ETC设备,费用高昂,这对目前大部分停车场管理方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要想实现ETC在城市内部停车场的推广,必须在车场识别设备上有所突破,以较低的设备更换成本支持停车场管理方的改造升级。
其次,从技术层面看:
ETC不受天气影响,适用性高,在识别到情况下能保证100%的正确率,有其天然的优势;但从工程实践看,停车出入口控制领域的应用特点与高速公路应用有着较大的环境工况差别。
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道路宽度纵深都非常标准,对ETC的标准化识别和支付应用提供了天然理想的环境,而在停车场领域存在大量的转弯,小纵深,超宽道等综合路况以及项目现状,ETC在停车场还缺乏持续、规模化的全路况工程应用和项目交付实践积累,加之邻道干扰等容易造成误读的特性,依然需要配合视频技术加以取证辅助,因此在短时期内,难以作为一种纯独立的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
加上当前车牌识别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ETC直接取代当前的车牌识别技术并不现实,只有在继承现有车牌识别长期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以车牌识别为主+ETC识别支付为辅的业务融合才能保证应用的可落地性和高效性。